淋巴瘤治疗靶点CD30
2025-04-28
来源:
浏览量:

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8(TNFRSF8),又称为CD30或Ki-1抗原,是TNFSF8/CD30L的受体。可能在活化淋巴母细胞的细胞生长和转化的调控中发挥作用,通过激活NF-kappa-B来调节基因表达。其表达对于各种淋巴瘤的诊断非常重要。例如,cHL和ALCL患者的肿瘤细胞中几乎100%表达CD30,使CD30成为这两种淋巴瘤的诊断标志物。


CD30的表达分布

CD30主要表达在单核细胞、晚期精细胞、脂肪细胞、巨噬细胞、库普弗细胞、间皮细胞中;在树突细胞,内皮细胞中也有少量表达。

淋巴瘤治疗靶点CD30 

(数据来源 uniprot)

CD30的结构和其受体

CD30是一种I型膜蛋白,由595个氨基酸组成,它具有细胞内、跨膜和细胞外结构域。其细胞外结构域与其他TNFRSF成员具有氨基酸序列同源性,包含六个半胱氨酸重复序列。在炎症性疾病和CD30+淋巴瘤中,CD30的细胞外部分容易被蛋白质水解酶切割成可溶性片段(sCD30),这些片段被分泌到血浆中,并被CD30抗体检测到。CD30的细胞内结构域与其他成员没有同源性,但包含三个亚结构域D1、D2和D3,它们具有独立的功能。D2和D3亚结构域具有与TNFR相关因子(TRAF)1、2、3和5的结合位点,这些因子介导多种信号通路的激活,而D1亚结构域不需要结合即可激活多种信号通路。这种构象为CD30发挥其生物功能提供了结构基础。

淋巴瘤治疗靶点CD30 

(数据来源 uniprot)

CD30的信号通路和调控

CD30可以通过与CD30配体(CD30L)的相互作用或CD30自身的过表达激活NF-κB和MAPK信号通路,包括NF-κB的经典和非经典通路、ERK MAPK、JNK MAPK和p38 MAPK。CD30与CD30L结合形成三聚体,招募TRAF-1、2、3和5到其胞内结构域,TRAF成员作为关键的信号转导因子,在表面受体和转录调控因子之间传递信号,从而诱导NF-κB和MAPK通路的激活。

淋巴瘤治疗靶点CD30

(数据来源 Li Z, et al. Front Oncol. 2023)

CD30在癌症中的作用

CD30与淋巴瘤中的TME是相关的。促进趋化因子的分泌,以招募免疫细胞到TME。上调与Th1/Th2平衡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,从而间接调节TME免疫网络。下调穿孔素、颗粒酶B、Fas-L和c-myc,以抑制TME中NK细胞和CTL的增殖和细胞毒性。

淋巴瘤治疗靶点CD30

(数据来源 Li Z, et al. Front Oncol. 2023)

CD30的靶向治疗

Brentuximab vedotin(BV)是一种靶向CD30的抗体药物偶联物,由辉瑞开发,已经获得美国批准,用于治疗霍奇金淋巴瘤、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、生殖细胞瘤、间皮瘤、淋巴疾病、系统性红斑狼疮。

BV与肿瘤细胞表面的CD30结合,形成的复合物被内吞并运输到溶酶体,连接子被蛋白酶降解,MMAE释放到细胞质中,与微管蛋白结合,阻止G2/M细胞周期中的有丝分裂并引发细胞凋亡。同时,MMAE扩散到肿瘤微环境(TME)中,通过“旁观者效应”发挥抗肿瘤作用。

淋巴瘤治疗靶点CD30

Brentuximab vedotin(BV)可以与其他抗体药物联合使用用于治疗HL,PTCL,B淋巴细胞瘤。在ECHELON-1三期临床试验中,BV联合AVD方案治疗未接受过治疗的HL患者,5年无进展生存(PFS)率显著高于ABVD方案。A+AVD组6年总生存(OS)和PFS高于ABVD组,且后续治疗(包括移植)和第二癌症的发生率更低。在复发/难治性HL(R/R HL)患者中,BV单药治疗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。此外,BV联合尼伏利姆单抗等免疫治疗药物在R/R HL的治疗中也表现出较高的客观缓解率(ORR)、3年PFS率和OS率。

在ECHELON-2三期临床试验中,BV联合CHP方案治疗CD30阳性PTCL患者的中位PFS时间显著长于CHOP方案,且在所有亚组中均有优势。对于复发/难治性sALCL患者,BV单药治疗的ORR达到86%。

BV联合利妥昔单抗-R-CHP方案一线治疗CD30阳性B细胞淋巴瘤的ORR为100%。在复发/难治性DLBCL患者中,BV联合来那度胺等方案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。

淋巴瘤治疗靶点CD30

淋巴瘤治疗靶点CD30淋巴瘤治疗靶点CD30

(数据来源 Li Z, et al. Front Oncol. 2023)

靶向CD30的药物还有其他在临床研究阶段,例如双特异性抗体,AFM13是靶向自然杀伤细胞(NK)的CD16a和CD30。这种相互作用导致NK细胞的活化,然后释放如颗粒酶B和穿孔素等细胞毒性物质,导致CD30阳性细胞的溶解。一项NCT01221571研究的目的是确定AFM13单周期在CD30阳性难治和/或复发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、药代动力学和活性。

Acimtamig作为单药治疗具有临床活性,NCT04101331(REDIRECT)研究是一项Ⅱ期临床试验,旨在评估AFM13在复发或难治性(R/R)外周T细胞淋巴瘤(PTCL)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。独立审查委员会基于FDG-PET评估的总体缓解率为32.4%、完全缓解率为10.2%,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(AITL)亚型疗效显著(ORR 53.3%、CRR 26.7%),中位缓解持续时间2.3个月、无进展生存期3.5个月、总生存期13.8个月;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1级或2级,最常见的为输液相关反应(25.0%)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(10.2%),未报告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或治疗相关死亡病例,且其药代动力学特征与既往研究相似。该研究虽未达到主要终点,但Acimtamig在既往多线治疗的PTCL患者中展现出有希望的抗肿瘤活性和可耐受的安全性,未来有望进一步开发,包括与异体NK细胞联合治疗。

 淋巴瘤治疗靶点CD30

淋巴瘤治疗靶点CD30

(数据来源  Kim WS, et al. Clin Cancer Res. 2025)

 我们收集整理一批CD30相关抗体序列信息。文档可关注公众号“迈思生物”,号内回复“CD30”下载。

淋巴瘤治疗靶点CD30

 淋巴瘤治疗靶点CD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