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PNMB是一种跨膜糖蛋白,是一种黑色素生成酶,又称为造血生长因子诱导的神经激肽-1型。GPNMB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分子,在肿瘤微环境中通过调节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,促进免疫逃逸和肿瘤进展。靶向GPNMB的治疗策略(如抗体-药物偶联物、免疫调节剂)可能为克服免疫治疗耐药性提供新的治疗途径。GPNMB的表达分布
GPNMB主要表达在黑素细胞、霍巴特细胞、成纤维细胞、心肌细胞、基底角质细胞、巨噬细胞、超基底角质细胞中。在枢神经系统(CNS)中的小胶质细胞以及免疫系统中的MΦ、DCs和MDSCs中表达。在白细胞中,GPNMB主要由CD14+单核细胞和表皮LCs(一种未成熟DC类型)表达。

(数据来源 unprot)
GPNMB的结构和其受体
GPNMB是一种 I型跨膜蛋白,由572个氨基酸组成,它通过选择性剪切可以产生2种异构体。
胞外区:胞外包含整合素识别基序RGD(精氨酸-甘氨酸-天冬氨酸),介导与整合素的结合,参与细胞粘附。PKD域是一种多囊肾病结构域,功能尚不完全明确,可能与蛋白质间相互作用有关。具有水解位点,可被ADAM10蛋白酶等酶切割,产生可溶性的胞外段(sGPNMB),该片段也具有生物活性。
跨膜区:锚定在细胞膜上。
胞内区:较短,包含一个免疫受体酪氨酸-based inhibitory motif(ITIM),在传递免疫抑制信号中起关键作用。

(数据来源 AlphaFold)
GPNMB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
GPNMB在免疫系统中具有不同的功能,并在调节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。GPNMB通过抑制促炎反应的双重作用调节先天和适应性免疫,同时促进免疫抑制细胞的募集和极化。
GPNMB促进巨噬细胞极化为M2表型,其特征为抗炎免疫介质的表达/分泌增加以及促炎免疫介质的表达/分泌减少。GPNMB还诱导树突状细胞产生耐受性表型,其特征为促炎免疫介质的表达/分泌减少。这最终导致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的形成。

GPNMB通过抑制T细胞反应来调节适应性免疫。GPNMB抑制T细胞的活化、增殖和浸润。GPNMB 的PKD结构域可通过与活化T细胞表面表达的多硫酸肝素糖胺聚糖结合来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。这会导致同源蛋白和CD148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的募集,最终导致T细胞活化、增殖和效应功能的减弱。GPNMB抑制T细胞浸润,可溶性GPNMB(sGPNMB)通过损害T细胞穿过内皮细胞的迁移,并将其排除在肺部的前转移性生态位(PMN)之外,从而导致全身免疫抑制。

(数据来源 Lazaratos AM, et al. Oncogene. 2022)
GPNMB的靶向治疗
Glembatumumab是一种靶向GPNMB的单克隆抗体,由Celldex Therapeutics公司开发,用于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。
Glembatumumab vedotin(GV)是一种完全人IgG2抗GPNMB单抗与抗肿瘤药物单甲基金抑素E(MMAE)偶联的抗体药物偶联物。GV与免疫调节剂的组合可能有效地增强T细胞功能和免疫介导的肿瘤细胞杀伤,可能为免疫原性癌症提供新的治疗选择。

(数据来源 Lazaratos AM, et al. Oncogene. 2022)
我们收集整理一批GPNMB相关抗体序列信息。文档可关注、回复“ GPNMB ”下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