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1
2025-08-08
来源:
Mabnus
浏览量:

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-1(Macrophage colony-stimulating factor 1,CSF1)是一种关键的细胞因子。主要通过调控单核/巨噬细胞系的发育、存活、分化和功能,在先天免疫、炎症、组织稳态(尤其是骨重塑)、生殖以及多种疾病(如癌症、自身免疫病)中发挥核心作用。

CSF1的表达分布

CSF1广泛表达于成纤维细胞、上皮细胞(如肾小管、子宫内膜)及免疫细胞(如巨噬细胞),并在炎症、骨代谢异常及肿瘤微环境中被诱导性高表达。

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1

(数据来源:uniprot)

CSF1的功能

这种细胞因子在调节造血前体细胞(尤其是单核吞噬细胞,如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)的存活、增殖和分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。它能促进促炎性趋化因子的释放,因此在先天免疫和炎症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。此外,它在调节破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、骨吸收,以及维持正常骨发育方面也至关重要。该细胞因子还是正常雌雄生育能力所必需的。同时,它可促进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重组,调控膜褶皱的形成、细胞黏附和细胞迁移,并在脂蛋白清除过程中发挥作用。

CSF1的结构

CSF1是由CSF1基因编码的长度为554 AA,分子量约60.1 kDa的一个由二硫键连接的同源二聚体,其N端结构域负责结合并激活c-Fms受体。它主要通过调控单核/巨噬细胞系的发育、存活、分化和功能,在先天免疫、炎症、组织稳态、生殖以及多种疾病(如癌症、自身免疫病)中发挥核心作用。其结构上的多样性(糖基化、不同异构体)提供了功能调控的复杂性。

异构体多样性:通过差异剪接和翻译后加工,产生多种异构体,主要包括有分泌型糖蛋白(sM-CSF),分泌型蛋白聚糖(spM-CSF)和膜结合型(mM-CSF或csf)三种。

二硫键:单体内部含有4个高度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,形成两对分子内二硫键;两个单体之间通过Cys157(或附近位置)形成分子间二硫键,构成同源二聚体。

受体结合域:其受体是c-Fms(由CSF1R基因编码),属于III型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。M-CSF二聚体通过其N端结构域(包含前约150个氨基酸)与两个c-Fms受体分子的胞外区结合,诱导受体二聚化、自磷酸化和下游信号通路激活(如PI3K/Akt, MAPK, JAK/STAT等)。

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1

(数据来源:AlphaFold)

CSF1的信号通路

CSF1结合CSF1R(受体酪氨酸激酶)后,诱导受体二聚化及酪氨酸残基自磷酸化,启动下游信号16。IL-34也可激活CSF1R,但表达模式与CSF1不同,CSF1R磷酸化后招募适配蛋白,激活以下主要通路:

PI3K/AKT/NF-κB通路:CSF1R磷酸化激活PI3K,产生PIP3,进而激活AKT和mTOR,进而促进细胞存活、代谢调节及抗凋亡(如巨噬细胞存活)。

RAS/RAF/ERK通路:通过GRB2/SOS复合物激活RAS,级联激活RAF-MEK-ERK,进而驱动细胞增殖与分化(如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)。

JAK/STAT通路:CSF1R间接激活JAK激酶,磷酸化STAT蛋白(如STAT3/5),进而调控炎症基因表达(如IL-6、TNF-α)。

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1

(数据来源 左:Jie Cao, et al. Front Pharmacol. 2025;右:Innocent U Okagu, et al. Int J Mol Sci. 2022)

CSF1与疾病

CSF1(集落刺激因子1,又称M-CSF)及其受体CSF1R(c-FMS)是调控巨噬细胞存活、增殖、分化和功能的关键信号轴。该靶点与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,主要涉及肿瘤、炎症性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等。

腱鞘巨细胞瘤(Tenosynovial Giant Cell Tumours,TGCT):多数TGCT病例(尤其是弥漫型D-TGCT)存在染色体易位,如t(1;2)(p13;q35),导致CSF1基因(位于1p13)与COL6A3基因(位于2q35)融合,使得CSF1基因易位,易位使CSF1的3'非翻译区缺失,解除转录抑制,导致CSF1蛋白异常高表达,肿瘤细胞分泌的CSF1形成浓度梯度,招募表达CSF1R的巨噬细胞、破骨细胞等炎症细胞,构成肿瘤主体。

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1

(数据来源:Mastboom MJL, et al. Histopathology. 2019)

甲状腺癌:BRAF突变诱导甲状腺癌细胞分泌CSF-1,招募肿瘤相关巨噬细胞(TAMs),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。

乳腺癌:CSF-1通过激活TMEM doorway(肿瘤转移微环境门户)中的巨噬细胞,促使其分泌VEGF-A,破坏血管内皮连接,促进肿瘤细胞血行转移。

结直肠癌:放疗后肿瘤细胞分泌CSF-1增加,诱导TAM向M2型极化(免疫抑制型),上调PD-L1表达,抑制CD8⁺T细胞功能,导致放化疗抵抗。

CSF1的靶向治疗

Lacnotuzumab是由Novartis Pharma AG研发的一款靶向CSF1的单克隆抗体药物。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作为CSF1的抑制剂,通过阻断CSF1介导的信号通路,调控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功能,用于治疗局部晚期黑色素瘤。于2008年9月1日在美国批准2期临床试验。

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1

(数据来源:Ahmed J, et al. J Immunother Precis Oncol . 2024)

Anti-CD115 humanized mAb是由天士力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靶向CSF1的单克隆抗体药物。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CSF1的抑制剂,用于治疗肿瘤。目前处于临床前阶段。

PD-360324是由Pfizer研发的一款靶向CSF1单克隆抗体药物。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与Lacnotuzumab一样同为CSF1的抑制剂,用于治疗盘状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。于2013年3月15日在美国批准2期临床试验。

UniTI-101是由Marengo Therapeutics研发的一款靶向CSF1和CCR2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。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作为CSF1的抑制剂和CCR2拮抗剂,用于治疗肿瘤。目前处于临床前终止阶段。

我们收集整理一批CSF1相关抗体序列信息。文档可关注公众号,号内回复“ CSF1 ”下载。

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1

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1